禾本科概述
依據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的記載,全世界約有620屬,超過10,000種禾本科植物,為世界上排名第四的科,前五大的科排名分別為蘭科、菊科、豆科、禾本科及茜草科。目前台灣的禾本科有134屬,種及種下分類群約381種植物,包含29項變種、2型及10種栽培種等,而台灣前五大的科排名與前述的排名相仿,僅第五名為莎草科。講者以世界分布圖說明前五大科都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然而南極洲僅有兩種維管束植物,其中一種即為禾本科。
禾本科植物因其耐風、耐旱等特性,常被應用為風籬作物(如:培地茅、斑茅及刺竹等);常見的地坪用草(如:假儉草、地毯草、奧古斯丁草、馬尼拉芝與類地毯草等)、牧草(如:大黍、尼羅草、水牛草及加拿利鷸草等)、糧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大麥、小麥、燕麥、小米及甘蔗等)等,皆為禾本科植物。此外,近年來有許多入侵或歸化的禾本科植物(如:垂穗虎尾草、香黃花茅、硬雀麥、長穎星草及大扁雀麥等)。
禾本科與典型單子葉植物之花部形態差異
講者以禾本科的模式種「原野早熟禾(Poa
pratensis)」說明小花(floret)及小穗(spikelet)的形態構造,小穗即由1~多朵小花組成,基部以外穎與內穎包圍;小花的構造由內而外依序為雌蕊、雄蕊、鱗被、外稃與內稃。雖然禾本科為單子葉植物,卻與典型的單子葉植物之花有很大的差異,以高山油點草(Tricyrtis
ravenii)為例,中央為雌蕊,周圍有3或6枚的雄蕊,其外圍有三數性的花被(即花瓣與花萼)。
花部形態構造之演化與構造
以花式圖說明,典型單子葉的花歷經演化,其花萼膨大或癒合為稃、花瓣縮小為鱗被,再退化僅餘兩枚,而雄蕊也退化僅剩三枚,即成為禾本科的花部形態,其中央具有一枚雌蕊,周圍有三枚雄蕊,其外有兩枚由花瓣退化而來的鱗被,外層則是由花萼發展而來的內、外稃所包被,著生於小花基盤上而構成一朵禾本科小花;小花以各式形態著生於花序軸上,基部有兩枚由苞片特化而來的內外穎,由此構成禾本科花穗的基本構造,即為小穗。
個論
講者介紹常見的禾本科植物,以小花、小穗及果實等照片分析其完整的構造、特色、稔性(孕性)與用途。如:稻米、燕麥、小麥、大麥、黑麥、絨毛草、孟仁草、鷸草、甜根子草、斑茅、瘤鴨嘴草、亥氏草、蜀黍及象草等,並說明同型成對小穗及異型成對小穗之形態、黃茅之兩性及雄性小穗之區分。最後,介紹數種黍亞科(如象草、牧地狼尾草、莠狗尾草、珍珠粟、蒺藜草及水牛草)及竹類(麻竹)的花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