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於茶的記載最詳細的一本書大概就是陸羽的茶經了,茶經一開頭就定義了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可以喝、可以吃、更可以看,顯然的茶與我們的生活密切。
分類學之父林奈最早為可飲用的茶命名為Thea,之後又為主要用來觀賞的山茶花命名為Camellia。之後Sweet在1814年時用了Camellia為山茶的屬名,而此屬名為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接受,於是造就了茶科(Theaceae)與山茶屬(Camellia)這種科名屬名不對稱的特殊情形。山茶屬在中國大約有110至300種,而台灣在整個茶科分布範圍的東側邊緣,故種類較少,在第二版的台灣植物誌中所紀錄的是12種。
蘇博士也介紹了學名與俗名的差別,以及俗名常發生的問題。學名所指的是二名法所規定的拉丁文名稱,包括了屬名以及種小名所組合而成;而俗名則是指大家平常對一個物種的稱呼,可能是各種語言。兩者常被混淆,更麻煩的是俗名會產生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的情形,同物異名的情形還不算嚴重,至少大家能夠了解指的是同一個物種;但同名異物就容易造成混亂。例如,鳳凰山茶一般指的是Camellia
japonica var. hozanensis,但在茶葉界則是指Camellia
sinensis forma formosensis這個物種,又兩者皆有人稱為台灣山茶。
細葉山茶,這個中文俗名是依照學名Camellia
tennifolia直接翻譯而來,tenni-指的是細長的意思,-folia則是指葉子。但若看到細葉山茶的葉子,絕對不會覺得他可以稱的上「細葉」,於是蘇博士循線追查的結果發現,一開始Hayata於1911年所發表的應該是Camellia
tenniflora,直接翻譯的話應該是「細花」,但當時並沒有中文名子,而後人在出版印刷時發生錯誤,於是之後幫他取中文名子時便給了他「細葉」的稱呼。
台灣的山茶科大概可分為山茶亞科(Theoideae)和厚皮香亞科(Ternstroemoideae),其中山茶亞科內又有山茶屬(Camellia)、大頭茶屬(Polyspora)、烏皮茶屬(Pyrenaria)、木荷屬(Schima);厚皮香亞科則有楊桐屬(Adinandra)、茶梨屬(Anneslea)、紅淡比屬(Cleyera)、柃木屬(Eurya)、厚皮香屬(Temstroemia)。其中厚皮香亞科在蘇博士的研究下認為可提升為一個單獨的科,因為無論從型態或分子的資料都顯示如此。
山茶亞科和厚皮香亞科該如何區分呢?可用下列表作為參考:
|
山茶亞科 |
厚皮香亞科 |
雄蕊 |
多數 |
定數 |
性別 |
兩性 |
兩性、單性、雜性 |
果實 |
蒴果 |
漿果 |
傳播方式 |
風力、囓齒類 |
鳥類 |
「山茶不開花,裝灰木」蘇博士有鑒於有許多人常將山茶和灰木混淆,也特地教我們兩者該如何區別。第一可看樹幹,山茶的樹幹大多平滑且色淺,灰木的樹幹則常粗糙且色深;第二可看葉片,山茶的葉片通常有規則的鋸齒且中肋上凸,灰木的葉片則是全緣或不規則的鋸齒;第三可嚐味道,茶的味道往往苦澀令人不敢領教,灰木則是有微甜的味道。
由於山茶屬種類繁多,在中國一個較為簡單的分類系統中將山茶屬分為茶亞屬及山茶亞屬,茶亞屬內可分為越南茶組、古茶組、柱蕊茶組、茶組、長梗茶組、短蕊茶組、連蕊茶組、毛蕊茶組;山茶亞屬中可分為離蕊茶組、實果茶組、瘤果茶組、山茶組、油茶組、管蕊茶組。
台灣有個山茶屬種類整理如下:
一、茶組:
1.
台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台灣山茶早在1717年時周鍾瑄著的諸羅縣誌中就有記載,可見這在台灣是很早出現並有利用
的物種。
2.
永康山茶C.
formosensis var.
yungdandensis
本種只在台東的一個山頭發現,故蘇博士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孓遺性的物種,可能是在冰河時期
遷移到台灣,冰河時期結束後族群數量減少,退居到台東的一個山頭所造成。
二、連蕊茶組:
1.
能高山茶
C. nokoensis
2.
阿里山山茶
C. transarisanensis
又稱小葉山茶
3. 泛能高山茶
C. transnokoensis
又稱光葉山茶、賽能高山茶
三、毛蕊茶組:
1. 尾葉山茶C.
caudate
本種花萼為半圓形,大小約4mm,本特徵可與柳葉山茶分開。
2. 柳葉山茶C.
salicifolia
本種花萼較長且反捲,大小約1cm。
3. 長萼柳葉山茶C.
salicifolia var.
longisepala
本種花萼可達2.3cm,至少也有1.7cm左右;花朵大小則可達4~6cm。
四、離蕊茶組:
1. 垢果山茶C.
furfuracea
又稱蓮華池山茶、水井山茶、瀨頭山茶,本種葉片中肋下凹,可與台灣山茶分開。本種因為茶
商會與台灣山茶搞混,故有蓮華池山茶等別稱。
五、山茶組:
1.
日本山茶C.
japonica
又稱山茶、鳳凰山茶。果實可達6cm。
六、油茶組:
1. 短柱山茶C.
brevistyla
2.
細葉山茶C.
tenuiflora
細葉山茶在南部的族群才看的出葉子較為細長,但短柱山茶當初發表時的手繪圖和細葉山茶很
像,葉子同為細長,但指定的模式標本卻與手繪圖不同,並沒有葉子細長這個特徵,於是蘇博士
認為短柱山茶與細葉山茶應為同一種,特徵的差異可能是族群上的差異。
3. 恆春山茶C.
hengchunensis
本種也被認為是孓遺性的物種。葉近全緣,頂端有疏鋸齒。
4. 落瓣山茶C.
kissi
本種為蘇博士發現的新紀錄種。葉可達5.5~8cm,尾端尖而細長。也是屬於孓遺性的物種。
演講的最後,蘇博士為我們介紹了武威山茶分類地位更正的故事。以輕鬆詼諧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了武威山茶長期被錯置而最後終於得以正名的情形。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