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標本館系列 (Ⅲ)
牟善傑
柏林-達勒姆植物園和植物博物館
(Botanischer
Garten und Botanisches Museum Berlin-Dahlem)
[地理位置]
柏林-達勒姆植物園和植物博物館(以下植物園部份簡稱為柏林植物園,標本館部份簡稱為柏林標本館)位於柏林市中心南邊郊區的達勒姆地區,主要由植物園與植物博物館組成,兩者都開放一般民眾購票入內參觀,標本館位於博物館內,但屬研究與工作區,不開放一般民眾進入。
[歷史沿革]
柏林植物園的成立歷史非常久遠,可能可以追溯到1646年,但有關它早年的概況,目前並不清楚,極可能只是用來種一些藥用植物。現今植物園官方與一般大眾所認定的正式成立時間是1679年,當年植物園重新在柏林的Schoneberg建立。成立初期,柏林植物園比較像是公園,而沒有科學方面的功能,一直到18世紀後半葉,知名植物學家J.
G. Gleditsch(以發現高等植物的兩性現象而聞名)接任園長,植物園才轉為以科學研究為主。
接替Gleditsch職位的是他的學生C.
L. Willdenow,Willdenow只活了47歲,但卻是一位超級多產的學者,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撰寫第四版的林奈Species
Plantarum(第三版是由林奈自己於1764年完成,共2卷,1682頁),這部著作完成於1797-1810年間,共5卷,6499頁,份量多了好幾倍。由於Willdenow是植物分類史上非常重要的學者,他所研究過的標本,很多都是他後來發表新種所依據的標本,也就是模式標本,因此柏林標本館方面很早就把Willdenow標本單獨存放,不對外借閱,作為他們的鎮館之寶。有趣的是,Willdenow主政時,柏林植物園並沒有標本館的設計,Willdenow標本也屬於他私人所有,經下一任園長H.
F. Link的努力游說,普魯士國王斐特烈威廉三世才撥款購買下這批標本,成為柏林標本館最早的館藏之一。
Willdenow過世(1812年)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30年間,柏林植物園共有5位園長,分別是H.
F. Link、A.
Braun、A.
W. Eichler、A.
Engler與L.
Diels,他們全都是知名的植物學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Engler,他於1889接任園長,任內,除將植物園遷到今天的達勒姆地區(新植物園是於1897-1910年之間興建)外,且展開幾項植物學史上空前的創舉計劃,其中之一就是與K.
Prantl共同編輯Die
Naturlichen Pflanzenfamilien,這是一部完整描述所有植物科?p的巨著,也是一套新的分類系統,學界特將此系統稱為Engler
and Prantl分類系統,或一般常簡稱為Engler系統,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標本館採用Engler系統來排列標本館標本(Die
Naturlichen Pflanzenfamilien後來有新的版本)。Engler另一個重要計劃是推動以科為單位的專論著作,並將成果發表在Das
Pflanzenreich。為完成上述這些工作,Engler雇用了許多分類學者,這讓柏林植物園與標本館成為當時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分類學研究機構。Diels於1921年接任園長後,植物園與標本館方面仍非常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3年3月2號,可能是分類學史上最沈痛的一天,一棵炸彈落在博物館旁邊,引起大火,估計大約有4百萬份標本遭到焚毀,其中包含無法計數的模式標本與歷史性標本,只有大約40多萬份的標本被保留下來。對於從事蕨類研究的學者來說,唯一慶幸的是,蕨類標本因存放在地下室而躲過一劫,到今天,柏林標本館的蕨類標本估計超過30萬份,仍是世界上最好的蕨類標本蒐藏,但其它方面的蒐藏則退出世界領導的地位。
[館藏現況]
二次大戰後,柏林植物園與標本館的恢復非常迅速,目前植物園的活體植物種類有2.2萬種,標本蒐藏大約3百萬份,仍是世界上知名的植物園與標本館,使用的標本館代碼是B。
|